请问你是来专业搞笑的吗?
江山时有奇葩出,各领热搜N多天。这两天,媒体报道的一个奇葩“发明”,就成功地刷了个“头条”。
若用一个字形容该“发明”,那就是“逗”,两个字那就是“搞笑”,三个字就是“太离谱”:该“发明”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初审并公布,其内容是所谓的人工消除雾霾方法——“煽除雾霾方案”。
根据其说明书及摘要,其操作方法就是,在受雾霾影响期间的地区,可以用人工按指定的方向,在统一时间内共同煽除雾霾。以北京为例,如果有1500万人参加为煽除雾霾而进行的造风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向相同的方向煽动除霾扇,形成的风力足够将刚形成的轻度雾霾移出北京城,并避免重度雾霾发生。
“人工造风煽除雾霾”是很低级的民科
你有雾霾,我有“煽风”。《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气。”而“人工造风煽除雾霾”靠的不是扇子威力,而是靠人力——成百上千万人(注意:别漏看了这个“万”字)像做团体操那样,集体狂扇扇子造风。这满满的大片既视感,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但肯定要比号称钜制的“×梦演艺圈”更“群体震撼”。
在网上,很多网友不吝赞(ji)许(feng):“居然还有这种操作”,“高,实在是高”……脑洞还能这么“大开”,也是挺让人开脑洞涨知识的。深受启发的我,准备跟着申请一个“自动化设备造风煽除雾霾方案”,具体方法嘛,就是拿几百万个风扇对着雾霾齐“吹”,既能除霾,还能拉动产能。
问题来了:“1500万人造风除霾”,怎么动员1500万人同时向相同方向扇扇子?万一附近城市人们对着扇,又该咋办?……驱霾“靠风”,逻辑上没毛病,现在利用“通风廊道”制造“穿堂风”驱散雾霾,也是驱霾的实用思路。可靠上千万人同时扇扇子,无异于秒天秒地秒吉尼斯纪录。依我看,相关申请人不妨借此来一篇“奇葩发明是怎样炼成的”,绝对比这“发明”靠谱。
一本正经地扯淡,最能在庄谐的反差中制造笑点。“人工造风煽除雾霾”一本正经地论证造风的风量、风压跟雾霾颗粒定向推移速度的关联,改变不了扯淡的本质。犹记得,此前有“民科”发烧友上电视节目宣扬独创“加速系+引力波+物质波”,但却经不起半点科学考证。但同是玩“民科”,那些唬人的量子力学概念,比“1500万人造风除霾”听上去要“高端”一大截。
该奇葩“发明”离申请发明专利成功还远呢
不过不少人对“这样的奇葩发明也能登堂入室获得专利?”的疑虑,或许也只是多虑:要知道,“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初审”跟“已成发明专利”完全是两码事。
根据专利申请流程,通常有这么几步:申请人准备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再提交材料;国家专利局会发放受理通知书,意味着专利申请正式进入审批流程;缴纳申请费;专利局对申请审查,先初步审查,对发明之外的专利申请初审合格就行,但发明专利则得初审之后,还要进行实质审查——包括评估发明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通过了实质审查,才能获取专利。实质审查有的可立即进行,有的则需18天之后才能进行。
而该“发明”申请的案件状态为“等待实审请求”,离申请发明专利成功还差很大一步,在关键性的“实质审查”环节折戟,目前看也是大概率事件。到头来,可能也只是“徒增笑柄”、沦为段子。
说起“段子”,我想起了钱钟书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讲的一个“段子”: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
钱钟书说这“段子”,是为了自嘲“像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但把这评语友情赠送给“人工造风煽除雾霾”的申请人听听,或许更合适。
原标题:1500万人煽风除雾霾申请专利 媒体:一本正经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