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办公室内见到谢某,谢某向记者展示其开的药物包装,据谢某称,这是他通过虚假诊断在医院开出的药物,为了给自己进行预防治疗使用。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北大国际医院一副院长指示下属诊断其患“痴呆”,自称开药为防治;相关部门将赴该院了解相关情况。
“要是我真是痴呆的话,还能这样和你说话吗?”1月17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一名副院长面对记者的质疑,承认指示相关科室医生,将自己虚假诊断为“痴呆”。
此前,新京报记者掌握的诊疗信息显示,这名副院长曾被该院神经内科多名医师诊断为“中重度痴呆”、“痴呆”,并多次刷医保卡开药。
除了这名副院长参与虚假诊疗外,还有人举报该院肛肠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会根据患者是否持医保结算来增减病症。 1月7日,以自费结算的记者被其诊断出“肛裂”和“内痔”;1月8日,同一记者持医保结算,其诊断结果又变成了“肛裂”、“内痔”、“疔疮肿毒”,并建议“手术”。而在这名副主任医师诊断结束3小时后,记者在天坛医院仅查出“轻微内痔”。
当记者问及为何两次诊断结果不一样时,这名副主任医师称“诊断的时候太忙,不可能面面俱到。”
新京报记者掌握的就诊信息显示,这名副主任医师在肛肠外科出诊时,使用医保结算的患者,几乎都患有“疔疮肿毒”。“怎么能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再来决定他患没患‘疔疮囊肿’这种病?”对这名副主任医师的相关诊疗情况,该院一名知情医生如此评价。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医保管理部门已关注此事,将会到涉事医院了解情况,对于相关问题,要等调查核实之后才能作出正式的结论。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基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发现问题都会进行认真核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如果属于欺诈骗取医保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副院长诊疗结果为“痴呆”?
北大国际医院位于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学医疗城内,为社会资本非公立医院,是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综合医院,目前属于三级医院,于2014年12月5日开业。
该院诊疗信息显示,该院副院长谢某被神经内科多名医生诊断为“中重度痴呆”、“痴呆”。
该院内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他曾在查询医院的临床数据中心时发现,从2017年2月3日开始,副院长谢某曾在神经内科接受过多次诊断,当时一名医生为其诊断为痴呆。然而,在北大国际医院工作多年的这名工作人员却发现,谢某并没有出现与痴呆相关的症状。
据相关诊疗信息,谢某从2017年2月3日起至2018年12月19日,先是从“痴呆”被诊断成“中重度痴呆”,随后从2018年8月14日后又被诊断为“痴呆”。
诊疗信息显示,这名副院长因为中重度痴呆、周围神经病、脑血管病、睡眠障碍、行动不便、贫血等病症,在2017年2月3日至2018年12月19日期间, 每隔两周左右会通过医保在医院开走甲钴胺片、盐酸多奈哌齐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每次开药的总价格在1000元左右 。
该院多名医护人员表示,平时与谢副院长的接触中,并未发现其有痴呆症状。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编委会主编的第10版《实用内科学》中对痴呆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实用内科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轻度痴呆表现在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尚保持独立生活能力;中度痴呆表现在除进食、穿衣以及大小便可自理外、其余生活靠他人帮助;重度痴呆表现于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记者查询北大国际医院官网,发现其在被诊断为“痴呆”、“中重度痴呆”期间,还曾出席过多次公共活动并致辞。
然而,按照诊疗信息,此时的谢某,正处于“中重度痴呆”。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痴呆”副院长承认虚假诊疗
“从他在医院的表现和平时参与的公开活动来看,很可能是假诊疗,利用医保为别人开药。”该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2019年1月12日上午,新京报记者致电当事副院长谢某求证其被诊断为痴呆一事,他承认“自己参与虚假诊疗”。
谢某向新京报记者描述,“因为有家属患有老年痴呆,并且老年痴呆症会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自己开药是用于预防治疗”。
而对于其是否亲自到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进行过诊疗,他回复称,“是让手下的人去办理的,自己没有去过门诊,至于医生怎么写的,不清楚。”
“我只是开过安理申片(盐酸多奈哌齐片),”在与记者通话时,谢某不断强调,他在进行虚假诊疗期间,只用过一种药物。但是,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谢某还开过甲钴胺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
在谈话中,谢某希望记者将此事“压下”:“我也不想为这个事惹太多事,如果说这个信息仅仅是在您那,我也希望您就把这个事压下,您看怎么样?未来咱们来日方长。原则上不允许做预防性治疗,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我也没有想这么多。”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政楼内见到谢某。
根据其介绍,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杨某某是第一个为他进行虚假诊疗的医生。但临床数据显示,除了杨某某之外,神经内科医生王某某、赵某某都为其进行过虚假诊疗。
新京报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二条发现,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据现行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2018年12月27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北京市中医局、市医管局、各区卫生计生委,各三级医院做出相关规定。行动计划明确对医疗机构严格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同时列出多项“禁令”。
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要严格各岗位和环节管理,不得出现通过挂床住院、虚记服务、冒用身份、串换项目、违规收费、伪造文书票据、虚假宣传、不合理诊疗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开展各项服务,不得分解诊疗和过度医疗。不得出现分解处方、分解检查、分解住院、不合理增加诊疗项目、“术中加价”等行为。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办公室内见到谢某,谢某手持两张医院的贵宾体检卡向记者提出“封口”。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药方多了不对症的药
在北大国际医院,还有知情人举报该院肛肠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谭某经常根据就诊者是否使用医保,来决定是否多诊病症并开药的情况。
2019年1月7日上午9时许,新京报记者来到北大国际医院门诊大厅,缴纳60元的挂号费,取得这名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号。
11时30分许,新京报记者进入13号诊室由其接诊。
“哪里不舒服。”
“可能有痔疮。”记者回复道。
“到床上侧卧,我给你检查一下。”谭某没多问,指引记者前往旁边的诊床上,要求记者脱掉裤子接受检查。
站在一旁的另一名男记者全程用视频记录下检查过程。
整个检查过程不超过10秒。这名副主任医师向记者说道,“你这个是肛裂和内痔,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
检查结束,医生问清记者为自费后,坐在电脑前填写门诊诊疗项目收费清单。根据清单上显示,临床诊断为肛裂和内痔,项目名称检查为肛查和肛门镜检查,诊疗费用共计10元。然而,他在对记者进行检查时,只是用手指进行诊断,全程并未使用肛门镜等其他医用器械。
在另一份门诊处方笺上,谭某开出了4盒“西黄胶囊”和一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药物。随后又建议记者再开3盒外用药物——“虎力散片”。
北大国际医院肛肠外科的另一名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痔疮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痔疮患者群广泛。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然而,新京报记者在进行检查时,并无肛裂症状。
对于这名医生所开的三种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医科一名副主任医师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西黄胶囊一般用于治疗疔疮囊肿,不适用于痔疮、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