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李文亮之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揭示真相的人?

日期:2020年02月07日 20:47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佚名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令人深思的日子。

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2月6日晚上走了。这样一位医生,不经意间告诉了人们一个真相,却以造谣的名义遭到了警方的训诫,然后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又走到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然后感染新冠病毒,然后逝世了,年仅34岁。

李文亮之死,引发全民泪惜。他用生命澄清,他没有造谣。

2月7日,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

网友说,有关部门欠李文亮一个道歉。显然,道歉是不够的,民众需要的是一个真相,需要一个事实,需要把李文亮被医院纪检部门谈话,被当地警方带走定性为造谣者的前因后果,向公众交代清楚。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只是在同学群中披露了疫情;1月1日被警方传唤;1月3日收到训诫书。

训诫书要求他承认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是不实言论,逼着他签署了一份散布谣言的承认书。作为医生,他是一个合格的吹哨人,披露疫情是他的天职,救治病患和提醒周边亲朋好友是他的本分。这不是政治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医学和常识问题。

外行逼迫一位专业人士,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承认自己撒谎,这种罔顾科学和事实,罔顾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心态,早就应该反思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些部门还在为武汉警方的处置辩护和背书,认为李文亮说错了,因为这次不是SARS,所以定性他造谣是对的。这是一种如何不把群众生命安全当回事的心态?作为一种大多数民众不知情的疾病,很长时间内,一些机构和专家也很难说清楚的病毒,李文亮医生以通俗的语言告知自己周边的好友,通过普通的医学常识,告知这种病毒的传染性和伤害性,这难道不是一个有良心、负责任的举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是正确的,新冠病毒确实跟SARS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民众的恐慌,既来自于人类对传染病的悲伤的记忆,也来自于对病毒的不可知性,更来自于信息的不透明。最初阶段的信息不透明,是导致感染不断扩大和民众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也是武汉,甚至湖北和全中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重要原因。
 
此前,我们一直在呼吁,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一些官员的思维方式真的要改变了!简单粗暴的封口方式真的要反思了!我们必须承认事实,说出真相,遵循科学,尊重专业。我们更要重提实事求是,鼓励全社会一起讲真话,一起保护讲真话的人,这是国家迈向现代化治理的基本前提。

给李文亮道歉,给李文亮平反,撤销错误处置是不够的,调查后处理几个官员是不够的,对李文亮的最好悼念,还是还公众一个真相和事实,保护好以良知良心向公众讲真话、揭示真相的人。正如李文亮生前所言:让大家知道真相比自己平反更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原标题:李文亮之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揭示真相的人)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71200c62.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评论: 李文亮之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揭示真相的人?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1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匿名 2020/2/7 21:18:53
    调查的结果可能让许多官员下马。表情
    第 1 楼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06) 热点(2624) 新闻(13159) 国际(5229) 娱乐(4541)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02) 音乐(2082) 民生(3711) 行业(288) 财经(1637) 股票(364)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1)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5) 医学(359)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1)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0) 社会(9846) 观点(1020) 房产(1108) 汽车(28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7) 展会(4) 数码(209) 足球(222) 体育(1069) 教育(1378) 高校(1649) 法制(2195) 军事(550) 游戏(258) 小说(677) 美女(19282)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4)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59) 趣闻(179) 历史(364) 人物(92)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