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今天我想聊聊中国的机床行业。制造业中,机床是“梦开始的地方”,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要想点制造业其他科技树,要想造汽车、坦克、高铁、飞机、航母,都得先点机床的科技线。
工业革命以来的几百年间,为什么人类社会可以指数型增长,说到底靠的是机器自己可以制造机器,而机床,就是名副其实的工业之母,整个制造业中最上游、最基础的环节。车镗铣磨刨钻线,人类所有开拓未知领域的梦想,都得从这里起步。
冷战时,有这么一个精苏狂喜的事情,叫做“东芝事件”。1983年,日本东芝公司在商言商,将4台数控机床卖给了苏联。苏联用这些机床制造潜艇部件。一夜之间,将核潜艇的噪音控制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几架小小的数控机床,能影响大国棋局,动摇核博弈平衡,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我国的机床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呢?一个词就能概括,大而不强。直接上数据。2019年全球机床行业产值842亿美元,中国占了194亿美元,占比23%,世界第一。消费额呢,全球821亿美元,中国223亿,还是世界第一。从数量上看,传统的机床霸主德国、日本都得往旁边稍稍。
我们看那么多消费品牌,可口可乐、耐克,世界第一就是世界第一。但高端制造业,跟其它行业不一样。尤其是机床业,世界第一不一定是世界第一。
先说结论。如今中国机床产业升级前途未卜,高端领域几乎完全失守,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中端领域受到台湾地区机床企业的入侵,鏖战激烈;低端领域却内卷严重。简单来说,高端失守,中端争夺,低端内战。
要想了解中国机床,就得了解中国的第一大机床厂,沈阳机床。它曾是国企改革的明星,世界上最大的机床企业,最辉煌时年销售额高达180亿元。但2019年8月,一笔仅仅400万的贷款违约,就将它压垮,进入重组程序。从中国制造业的骄傲,到破产重组,只用了不到十年。
建国初,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一五计划,全面铺开工业化建设,敢叫日月换新天。国家大力扶持了十八个机床企业,被称为“十八罗汉”。
当时沈阳,还是中国工业王冠上的明珠,辽宁更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十八罗汉里,辽宁占据了四席,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和大连机床厂,非常的风光。下面的铁西区,则被称为“中国鲁尔”,是共和国长子的钢铁心脏。沈机三罗汉都坐镇于此,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制造业供血。
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整个东北深刻感受到了阵痛。铁西区里,许多曾经举足轻重的企业辉煌不再。三大罗汉的固定资产,净值一度跌至巅峰期四成。经过几十年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半数以上已经使用超过二十年。
1993年,在沈阳市政府的主导下,三大罗汉和其他几家企业合并成沈阳机床,简称“沈机”。刚一成立,就面临着进口机床和新兴小机床厂的围剿。沈机成立后十年,一直在走下坡路,亏损连连,员工数量锐减六成。这是当时中国机床业的普遍困境,利润奇低、经营困难。
转折点出现在2002年。这一年,年仅38岁的关锡友走马上任,成为集团的总经理。2003年10月,国家出台意见(《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大力度支持东北。对于沈机来说,风口来了。
在关锡友领导下,沈机开始了大改革,剥离所有非主业。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扩张。2004年起,先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接着是国内,云南机床、昆明机床。2002年,沈机销售额还是13.6亿元,到了2011年,就爆涨到180亿,世界排名从36名跃升至世界第一。
后来关锡友总结过这个时期的成功,一共三点。第一,中国经济与制造业的飞跃式发展。对机床的需求量激增,市场逐年扩大。沈机抓住了这个机遇期。第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支持。第三、沈机自己的传承和努力。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沈机做大是做大了,但是并没有做强。并购扩大了沈机的规模,却没有提升自身在国际机床行业内的层级。沈阳机床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低端领域。中端、高端机床也能造,只能造一个机壳,核心数控系统要靠买。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仍然掌握着数控系统核心专利,中国企业每卖一台机床,都要付给德日企业费用。三七分成,大头都是人家的。
这其实是整个中国机床业的共同问题。大家都很清楚,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强敌环伺,不向高端突围转型,很快会被淘汰;而尝试转型,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要付出巨大代价。
关锡友是业内人,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他想:如果中国机床需要有人带领突围,为什么不能是我们?2007年,他找到了老同学朱志浩,在上海成立了研究中心。开始研发自己的数控系统,就是日后著名的i5。关锡友对i5有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期许:领先发那科、西门子至少五年。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他几乎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筹码。五年在纯研发上投入了12亿人民币,总投入更是高达30亿。
问题在于,沈机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床企业之一,但此前沈机长期负债经营。拿登顶世界第一的2011年来说,当年沈机销售额180亿,净利润只有1亿,负债率高达86%,财务非常脆弱。
那钱从哪里来呢?关锡友做出了神奇操作:向商业银行借。用短期的商业银行贷款,支撑长期研发投入,甚至用上了资金杠杆。从此,沈机在债务中泥足深陷,每年的盈利只能勉强支付利息。
到了2012年,i5数控机床终于研发成功。但一上市就饱受争议:只在低端的2轴、3轴数控机床上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很多时候只是沈阳机床自己在用。至于中、高端的多轴机床,还是只能买西门子、发那科的数控系统。
简而言之,i5并不符合未来的方向,并不符合行业对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它也没有给沈机带来惊天大逆转。到了后来,唯一对i5满怀信心的,只剩下关锡友。他坚定地认为,未来i5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重新定义工业经济。
我们刚才说了,沈机规模做这么大,但现金流状况并不好。为了让i5这个数控系统能更长久地活下去,沈机开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那几年,共享的概念很热,万物皆可共享。关锡友从中获得了启发,将共享经济与机床结合在一起。就是租赁机床。主要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租机床,第二种是建设工业园区,然后做些配套服务。这个工业园区就叫“5D智造谷”。
这个“智造谷”怎么搞呢?都是一套模式:和当地政府谈判拿地,建设工业园区。园区里配备i5机床和基础设施,然后吸引客户入驻,收取租金。2017年底开始,沈阳机床在全国签约了23个“智造谷”。可这套模式根本没跑通,有数据显示,只有三个“智造谷”运转起来了。这三个的情况也不乐观,开工率很低,许多机床空着。而且租赁的模式,资金回笼慢,让本不富裕的沈阳机床,现金流雪上加霜。
另一个因素是外部的大环境。2012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经济进入了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阶段。市场需求结构变了,需要高端的、定制的机床。机床行业的供给能力却没有变。于是竞争加剧,走上了下坡路。沈机作为国内最大的机床企业,首当其冲。
内因外因结合,2011年的巅峰之后,沈阳机床再也拿不出好看的报表。2012年到2018年,沈阳机床的利润和现金流经常是负数,总计亏损50亿。2017年时,他们已连续两年亏损,按照规定如果再亏损将会被退市。
为了保住上市公司地位,他们掏出了问题企业的经典异能:做账。比如,有一部分债权人为了降低债务风险,会主动豁免一些债务。就是看你实在还不上,让你少还点,更快地把剩下的钱还我。会计学上这叫债务豁免,应该计入资本公积。沈机靠着地方支持,连续六年都获得了债务豁免,俗称赖账。
做账时,他们还将这些豁免的债务变成了营业外收入。对,你没听错,当成了收入。还有沈机集团旗下的昆机,也成了财务造假的工具,经过证监会查明,2013到15年,昆机通过几种方式,虚增收入4.8亿,年报里的存货数据也有虚假记载。还没完,另一种独特手法是,把“智造谷”里出租的机床,全部算作已出售。自卖自买,两只手倒腾。
做账和债务豁免之外,第三招叫剥离资产。就是将一部分数据不好看的业务转给关联方。2017年,他们将非i5业务的资产与负债转了出去。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old school做派了。去年,华晨集团出了问题,剥离了华晨宝马,然后就在破产的路上刹不住车了。不过这里情况不一样。总之,一套做账、剥离资产、债务豁免三连,沈阳机床2018年的财报中出现了1.18亿的盈利,没有被退市。
可这种手法无法挽救危局。接下来,2018年净利润为-7.8亿,2019年半年报-14亿。就在当年,沈机被裁定重整。
谈到沈阳机床时,大家的心情都是复杂的。它曾经是中国机床高端突围的希望,但它的失败又给行业带来绝望。不过好在,它的尝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现在,中国新的高端机床已经重新开始了突围征途。这些经验教训有哪些呢,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一个常识:高端制造业往往是反经济常识,反直觉的,要摒弃财务报表论。现行的经济规律是以增长,以利润为第一目标的。衡量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有没有前景,有没有未来,往往先去看他们的财务报表。报表上好看,资本市场的脸就好看。
可高端制造业不能这样,很多时候它要在完全未知的领域探索,回报周期是很长的。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投入很大,看不到回报。财报和资本市场只能反映出短期的投入,却难以看见更长远的东西。
在这我就要点一下华为。任正非说过,华为现在有15000名科学家。不包括做应用研究的,只是做基础研究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就有15000名。他还说,华为未来需要更多的科学家。连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都可以养这么多的高精尖的人才。也正是因为他们养了这么多高精尖人才,才能在关键时刻拿出真正可靠的东西。
第二点,我们要加强工业统筹。要从宏观的角度加强规划。有人说,关锡友是“国企赌王”。这个说法其实有道理。他手上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床企业,做法却总是很冒进。要做数控机床,没有循序渐进的规划。而是直接去做,甚至是贷款加杠杆去做。做出来之后还搞起了共享经济。还有就是过快的扩张,在国内国外,通过收购兼并快速扩大规模。这样激进的扩张思路,反倒像是金融游戏。这种做法,可能可以讲出资本市场爱听的故事,但绝对做不出高精尖的产品。
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攻关,要积累,要时间,更需要大量的试错,很多时候做的都的是无用功。这就需要统筹规划,提前做好布局。像前苏联,1946年开始布局了一批科学城,什么车里雅宾斯克40,什么乌法105,最著名的就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这些城市文化娱乐,医疗教育一应俱全,按全苏最高标准配备,然而可能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人,三分之一是科学家,三分之一是家属和服务人员,三分之一是孩子。这些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研究基础科学和高端产业。这些投入很难马上产生效益,可能一铺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可是这么广的布局,出来一个,就会是整个国家的强劲动力。从这些地方发出的点点星光,现在还照耀着俄罗斯的科学界。
回到之前的问题上来,大家认同国之重器,也尊重国之重器。但到了落实层面,往往十年才投资几个亿。“中国天眼”,22年一共只花了6.69亿;而i5前前后后烧了30个亿,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全局统筹。
最后说一点个人观点吧,大家兼听则明,不同意的可以在评论区友好讨论。华为这样的明星企业,得益于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超前的研发思路,华为在本领域冲入了世界一流行列。但中国不能仅仅有这样的明星企业,还要有一些对大众更隐形的企业。因为大多数高端制造业离大众的生活很远,不受关注,是要坐冷板凳的。
但这些行业对于一个国家无比重要,前面说华为养了1.5万名科学家,然而中国现在就要毕业17万博士,其中10万是理工科,绝大多数人,读博时拿的是微薄补助,毕业后还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转向那些“来钱快”的领域。一方面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一方面我们的工业会出现尖端人才过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需要深思的。
如果再说一点,越是关系到“星辰大海”的企业,越不能追求好看的财务报表,尤其是不能和高管的KPI联系起来。要知道,现在会计学高度发达,你想看什么数据,巨型企业就能给你做什么数据,沈机如此,獐子岛也如此。财务数据一做,竭泽而渔,做出来一个“世界第一机床企业”。地方脸上有光,高管们脸上有光,拍拍屁股走人了。之后企业垮了,几千甚至几万熟练工人失业,这是对国家命脉行业高度的不负责。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话题,我们还会继续关注。我的节目固定是在每周四晚上,和每周日上午更新。我的个人号,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肝帝董佳宁。如果你喜欢这期视频,欢迎大家多多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