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郭台铭敢突破两岸政治风险去大陆办厂, 既有成本考虑,也是被逼的。
随着八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台湾的土地及用人成本暴增。同一工种,台湾的人工成本是内地的5倍,而且有钱还找不到人。
同时,相比大陆种种优惠政策,台湾对中小型企业可谓放任自流,处处刁难和歧视。
正因为此,郭台铭已经盘算好了“鸿海”迈向全球化产业的规划。
此时的大陆不仅在土地政策上给予台商极大优惠,在税收、招工等环节也给予了充分照顾和扶持。
因此,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成立后,郭台铭自信地说:“大陆,未来将是我们制造技术的实验战场,在那里,我们要挑战制造、销售的最高境界。”
扎根深圳后,富士康正式迈入到发展的快车道,靠着超高性价比和高效率,从日韩等国精密制造企业抢走了不少订单。
龙华的新厂房在建期间,富士康正好在临时租借的黄田厂房赶一批康柏电脑的订单,那是郭台铭从韩国LG嘴里抢来的。
截止交货前一天,还有一万多台的电脑外壳没能完成,眼看就要规约,郭台铭亲自带领所有员工分A、B组两拨人轮流上流水线,24小时内停人不停设备。
凌晨5点57分,全部货物生产打包完毕,比预计时间还早了3分钟。
高效、守时,价格比同行低,同时为了打消合作商的顾虑,富士康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只做代工,绝不会去做相关品牌商品。
这样的企业实在打着灯笼也难找,苦练签名多年的郭台铭终于有机会在和IBM、英特尔、DELL、索尼等产业巨头的合作协议上潇洒签上自己大名,钱也如流水般涌入。
做代工是为了赚钱,可也要看什么时候做最划算,精明的郭台铭脑子里一直算着账。
虽然手机代工是郭台铭最赚钱的项目,可包括后来的TFT-LCD领域,富士康都不是这些市场最早的进入者。
1999年之前,国内代工厂一窝蜂抢手机代工业务时,郭台铭觉得手机制造成本过高,不管厂家怎么邀请,他都按兵不动继续做个人电脑代工生意。
直到2000年,郭台铭觉得手机已经是大众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这才不慌不忙出手。
凭着过硬的品质和技术,富士康相继从众多国际手机品牌拿下海量订单,很快垄断了全球手机代工行业。
苹果的乔布斯因为欣赏富士康帮摩托罗拉代工的手机品质,秘密会见郭台铭,将iPhone生产任务交给了富士康。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成为台湾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富士康位居“中国出口200强”第二,占到此时深圳出口总值的6.2%。
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变为3450亿元,业绩增长达七成。52岁的郭台铭在这年全球福布斯富豪榜以23亿美元身家排名198位,连续四年蝉联“台湾科技首富”。
自郭台铭移师大陆创办富士康以来,年平均增长超过60%,全球市场占有率与营收狂飙猛进,在全球EMS(专业制造服务商)中几乎是霸主一般的存在。
富士康的成功自然离不开郭台铭孜孜以求的精细化管理,可其中也似乎少了那么些人情味,大麻烦随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