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灿
量子护肤品、量子美容仪、量子鞋垫 、量子水杯、量子阅读……您踩过“量子产品”的雷吗?近日中消协发布最新提醒:所谓“量子产品”是伪科技,神奇功效涉虚假宣传。曾几何时,一股“万物皆可量子”的风潮,吹遍了美容、保健、教育等当下热门领域。虽然听着玄乎,商家也没有给出靠谱的科学凭据,但奈何一关联上“量子”,就有了高大上的气息。普通人既无法分辨,又往往有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一些商家深谙消费者心态,更懂得利用信息差玩营销套路。但现实中,总有人为“量子产品”在交税“智商税”。
要真正铲除量子类产品生存的土壤,首要在守住消费者这一最后防线,让消费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到那一天,任凭商家吹得天花乱坠,人们心里牢记“这种产品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科学,定是商家的忽悠”的认知,包括“量子产品”在内的所有名不副实的产品,才能真正消失。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消费者深挖固有认知,清除其中的“垃圾”。以曾经风靡一时的“量子阅读”为例,商家宣称,接受培训的孩子拿着书一遍遍快速反复翻阅,就能过目不忘。这么荒诞的事,为何一些家长就信了?也许因为有些人的教育焦虑,总想着给孩子省去学习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让成绩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迅速超越同龄人。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源,总有人想“付出更少,更快收获更多”。扭转这种不可取的心态,是第一步。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试验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需经济成本也比较高昂,还难以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当前所有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这种权威信息,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普及力度、媒体及时报道,但终究要获取信息的终端——每一位消费者,准确接收到并牢记于心。另一方面,对于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也有必要加强监管。
当然,提醒消费者不断提高自己防坑的能力,监管压力更要压实,严厉打击各类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行为。
商家以“量子”这样的伪科技为噱头虚假宣传、忽悠消费者,已经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是不折不扣的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换句话说,商家可别以为自己是在玩创意营销,或者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对后果预估不足,殊不知自己已经是在违法犯罪的底线边缘试探,随时可能“湿鞋”。即便在商言商,不把心思花在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等生产经营正道上,在探究和利用人性弱点上玩套路、耍小聪明,终究是丢了大智慧,消费者不会一直受骗。这样的企业能走多久,相信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据了解,全国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法违规企业经营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这是一种进步。以往,“量子产品”骗局时有出现,与打击力度不够、没有对相关商家构成足够的威慑力不无关系。只有真正让不合法合规的经营行为与的监管治理力度相匹配,才能惩前毖后、警示社会,将行业监管纳入法治的轨道中来。此外,职能部门加强常态化监管,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降低维权门槛等也要同步推进,在全社会形成更成熟完善共治的监管监督氛围。
原标题:《“量子产品”,收割多少智商税?》